孔颖达疏曰:言尧既有敬明文思之四德,又信实、恭勤、善能、推让,下人爱其恭让,传其德音,故其名远闻,旁行则充溢四方,上下则至于天地。
他们不再像第二代新儒家,由于面对存亡继倾的危机,不免护教心切,要突出儒家价值之正当性与终极性……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下一代的新儒家似乎有必要对于新的脉络、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回应与调整。他认为儒家学术的第一阶段,仍是由先秦儒家开始,发展到东汉末年。
牟宗三说: 自孔子没,儒分为八,见仁见智,各有所得。因此,杜维明的文化融合方案固然看上去很美,恐怕难以真正解决文明冲突的问题。这一期的思想是刚劲的、创造的、健康的,理想的、积极的、政治的、道德的、入世的。对于历史记载的多样化意义,在现代历史学科传入之前的儒家思想家处之坦然,他们对事实与解释之间的紧张有深刻的体认。这些条件决定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版本的历史不可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的镜像式的反映。
例如,儒家的思想方式被一部分人视为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早在1948年,牟宗三在《重振鹅湖书院缘起》一文中就提出,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为儒学第一期,二程、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为儒学第二期,现在已经进入第三期,即经过第二期之反显,将有类于第一期之形态。当初管晏权轻重,父子君臣尚且宗。
…… 三皇同性而异化,五帝同情而异教,三王同形而异劝,五伯同体而异率。言其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莫不闻其声名,被其恩泽。19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50页。北宋孙复在《信道堂记》中提出其道统观:吾之所为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
任命契为司徒,主持社会教化。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于是成就了盛德大业。
任命龙为纳言,主持上传下达,传递信息。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孔颖达疏曰: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任命垂为共工,主持手工业生产。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此唐虞三代之道即孔子心目中尧舜以来的王道政治理想。三皇时代以道治国,五帝时代以德治国,三王时代以功治国,五伯时代以力治国。
子夏赞扬大舜、商汤在治理天下时能够选贤任能,舜在众人之中举用皋陶,汤在众人之中举用伊尹,都是任用正直之士而不用枉邪之人,这样就使不仁者不敢胡作非为。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
尧为天子,能够以身作则,衣食住行,与常人无异。他首先分析了圣人之道不明的原因:道之不明也,阐之者晦之也。
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在《中庸章句序》中,他详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儒家道统观:《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他富有而不骄纵,尊贵而不逸乐,被后人视为仁君的典范。任命夔为典乐,主持八音调和,以便敬神人和。孔颖达疏曰:称‘典者,以道可百代常行。
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自述其一生之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孔丛子·论书》载: 子夏读《书》既毕,而见于夫子。柳宗元对尧舜之道特别向往,在《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阐明自己学习尧舜之道的热忱,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惟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惟恐不慊。
帝,《说文》:帝,皇天下之号也,《尔雅》:帝,君也,《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逸周书·谥法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尚书·舜典》:帝舜,曰重华,协于帝。
理会得这个了,他日若有材料,却依此起将去,只此一个道理。六、尧舜之道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儒把尧舜之道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和治道的最高典范,是儒家道统的代表者、传递者,借以说明儒家道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故一日兢兢孳孳一日尧舜也,一岁兢兢孳孳一岁尧舜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指出尧舜之道是爱亲尊贤,是仁义价值观的体现:唐虞之道仁之至也,尧舜之行,爱亲尊贤。
或曰:‘何谓也?曰:尧、舜以其让,夏以其功,殷、周以其伐。5 这虽然是一种历史退化论,但也确实道出了某些历史真实。
《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这一句经文又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尧之德,第二部分讲尧之行。他们常常以尧舜之道期待帝王:明道先生言于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
舜的父亲瞽瞍是个不明事理的人,他的后母是个没有妇德之人,他的后弟傲慢不友好,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荀子·性恶》)他还称赞尧、舜者,天下之英也。舜晚年传位于禹,也这样对他说。五、治国平天下理想 (一)天下为公 尧舜禅让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6帝与谛同义,意为能洞悉天地万物的真谛,是统治天下的君王称号。道统本来就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而道统之说滥觞于孟子。
3《白虎通·号》: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孔子以上古圣王之行事阐发他的理想,以圣圣相传之道建构早期儒家道统谱系。
互攻其异,不反其同,圣人之道始孤。《广雅·释诂一》皇,美也。